吾优心得网 >工作计划

7,8的认识教案优秀8篇

教案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工具,贴合课程要求的教案是教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7,8的认识教案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7,8的认识教案优秀8篇

7,8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7,8的认识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桔子的主要特征。

2.愿意参加观察桔子的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分享的快乐。

相关领域:科学、语言、美术

适用对象:小班幼儿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品尝、讲述

活动准备:

1、每组一篮桔子,一杯桔子皮泡的水。

2、提供粘好双面胶的大树。

活动过程:

1、游戏:在哪头

师一手握一个小桔子,一手空握拳高兴地念:公鸡头母鸡头,水果水果在哪头?幼儿纷纷手指老师的两手:“这头、这头”,老师打开手心给幼儿看,“是桔子,桔子……”“今天桔子宝宝要和我们做朋友,真开心”。

2、引导幼儿观察桔子。

让幼儿拿起一只桔子,启发幼儿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等方法观察橘子的`形状、颜色等。

t:每个小朋友从篮子里拿一个桔子,看一看,你的桔子宝宝穿什么颜色的衣服?s:黄色的衣服,t:看上去像什么呀?s:圆圆的、像皮球、太阳、铃鼓……

t:我们的桔子宝宝真可爱,两只手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揉一揉,师边说边配以相应的动作,幼儿模仿,t:放在脸上靠一靠有什么感觉?s:硬的、软的。

小结:桔子的形状是圆圆的、扁扁的;颜色有的绿,有的黄。

剥桔子、品尝桔子。

t:桔子长在什么上?(桔子树上)找一找桔子上突出的地方,这个叫柄。给桔子翻个身找到凹进去的地方,用手指头伸进去,把桔子皮剥下来,用力剥,加油啊!鼓励幼儿自己剥桔子,并把剥好的桔子放在手心里。

提问:剥开皮的桔子是什么颜色的?剥开皮的桔子是什么样子的?一瓣一瓣像什么?把它开到嘴巴里,吃掉它,幼儿吃橘子:尝一尝是什么味道,吃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相互间交换品尝桔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味道。

小结:桔子的肉是橘黄色的,一瓣一瓣像月亮、像小船;水分多,有点酸,有的甜;有的桔子有种子,种子像一颗颗白色的珠子。我们大家都喜欢吃。

4、桔子皮的妙用。

(1)品尝桔子皮泡的水

(2)用桔子皮做橘皮花、撕贴桔子树。

7,8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验证方法,能够运用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三角形按边分类方法,能够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特殊的三角形;

3.掌握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线,并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线;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并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多媒体

学生准备

练习本;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三角形是非常普通的图形之一。你能在下面的图中找出三角形吗?

二、新课

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

(1)你能从图 4-1 中找出 4 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三角形有三条边、 三个内角和三个顶点。“三角形” 可以用符号“△”表示,如图 4-2 中顶点是 a,b,c 的三角形, 记作“△abc ” 。

下面哪一幅图是三角形?

△abc 的三边,有时也用 a,b,c 来表示。 如图 3-3 中,顶点 a 所对的边 bc 用 a 表示,边ac、边 ab 分别用 b,c 来表示。我们知道,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小明只撕下三角形的一个角,也得到了上面的结论,他是这样做的:

(1)如图 4-4所示,剪一个三角形纸片,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 ∠ 1,∠ 2 和 ∠ 3。

(2)将 ∠ 1 撕下,按图 4-5 所示进行摆放,其中∠1 的顶点与 ∠2 的顶点重合,它的一条边与∠2的一条边重合。 此时 ∠1 的另一条边 b 与∠3 的一条边a 平行吗?为什么?

(3)如图 4-6 所示,将∠3 与∠2 的公共边延长,它与 b 所夹的角为 ∠4。∠3 与∠4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三、习题

1.下图中,△abc 的 bc 边上的高画得对吗?若不对,请改正。

四、拓展

1.一块三角形的煎饼,要把它分成大小相同的6块应怎样分?你有多少种分法?如果限定只能切三刀呢?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1.知道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会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定义和性质。

7,8的认识教案篇4

活动目标:

认识半点,能正确辨认并叫出它的名称。

活动过程:

1、出示大钟面,认识半点:

教师出示大钟面,把分针、时针分别拨至8:30、9:30幼儿平时在幼儿园游戏、运动、学习等活动时间。

教师报时间,幼儿拨时针、分针。

2、学习认识半点:

——“假如现在是10:00点,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呢?”

(1)、幼儿讨论、尝试拨钟,教师告知正确的表达方法。

(2)、幼儿听教师报时间,拨出相应的半点。

(3)、请个别幼儿演示。

3、看卡片拨半点:

教师出示卡片,幼儿拨相应的半点。

4、幼儿书面练习:

幼儿做《认识半点》的练习,教师观察指导。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每个小朋友都迫不及待的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

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7,8的认识教案篇5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习1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准备。而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读、书写、大小比较不存在任何困难,而对于以“十”为计数单位及11——20数的组成认识不多,但这个知识却是后续学习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个概念为起点,逐步学会掌握11——20数的组成,并能够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直尺、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今天老师请了一位朋友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他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铅笔)谁来猜猜大约有多少枝呢? 每人心里猜一个数。到底谁猜对了?怎么办呢?(让我们数一数)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摆一摆,说一说:我们用数一数的方法,知道老师有12枝铅笔,可每次都这样数一数多麻烦呀!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我有12枝铅笔?请你用12根小棒代替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

2、学习12的组成。

(1)操作反馈。把学生摆的情形展示出来,说说你觉得最好的是哪种摆法,为什么?这种方法是怎么摆的?

(2)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

(3)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4)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2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2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2根?

板书: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

(还可以说)1个十和2个一组成12。

3、学习十几的数的组成。

(1)现在米老鼠来考考小朋友们的眼力,你能很快地看出他摆了多少根小棒吗?用卡片来表示。

演示课件:依次出示13、11、16根小棒,说一说:()个十和( )个一是( )

(2)我们也来很快摆出小棒,行吗?出示数字。(14、15、18、17、19) 你是怎么摆小棒的。说一说:()里面()有个十和( )个一。

4、学习20的组成。

(1)现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19根小棒,再放1根是几根?该怎么放?为什么?

(2)说一说: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还可以怎么说?

(3)20的末尾为什么是0?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数。揭示并板书课题。

三、生活中的数。

1、出示气球图。怎么数?

2、数学书第84页主题图。小朋友在生活中这样的数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到图里面去找一找这样的数。

3、生活中还有在哪里看到或用到11-20的数?

四、11-20的数序、大小。

1、出示10个数,小朋友你们会读这些数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提问:一共有几个数?从左到右数第4个是几?从右到左数第4个是几?中间有几个数?是几和几?

2、这些数排成这样你喜欢吗?怎么排?下面我们把这些数请到一条神奇的线上?大家知道这条线有什么神奇之处吗?

(1)读一读。

这么多的数你想读吗?请女生从7读到13,从11读到20,男生再来读一读。从10读到19,从20读到13。一起来读读,从0读到20,从20读到0。

(2)看数轴回答问题:11比()大1,19比()少1;

12<() 18>()

12<()<18()

五、游戏中运用。

1、数一数

(1)看到这条线,小青蛙要来玩一玩。它是怎么跳的?(2格2格)这些数都叫双数。剩下的都叫单数。分别读一读。

(2)小兔也来凑热闹。看看它是怎么跳的?(5格5格)

(3)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米老鼠奖励大家许多草莓,一下子引来5个小动物,它们想知道这些草莓有几个,却有不同的数法。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数一数。

2、猜一猜

(1)我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2)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

(3)我在11和13的中间()。

(4)我比14多1的()。

(5)我比18少1的()。

(6)我和我的朋友是19的邻居。

六、全课总结,加以延伸。

1、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3、还有什么问题?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这节课突出体现了: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掌握了数的大小排列顺序、培养了数感;用活动的形式,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清晰可见、易于接受;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数学很有趣味、很有劲头,也很轻松。

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生生交流做得不到位;

(2)有几个问题的设计还不能贴近学生,如:20根小棒为什么要这样放,如果改成19根小棒再放一根怎么放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为什么?

(3)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激励性的语言还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

7,8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 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1、各种形状的物体。

2、 图形卡片。

3、 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2、 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通过记忆想像,使学生形成表象,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 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通过操作,使学生亲自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自的特征。]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通过游戏,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五、全课小结 (略)

六、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8的认识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

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

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

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

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

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

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

学生2:3倍。

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

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

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

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

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

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

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

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

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

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

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

(3)()÷()=()

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

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

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

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

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

7,8的认识教案篇8

活动目标

让幼儿认识数字

幼儿能在数字中准确的点数2

材料准备

关于2的图片 水果模型

活动流程

1. 通过律动让幼儿进入上课状态。

2. 复习数字1,并让幼儿点数1。

3. 出示图片,让幼儿点数2,并让幼儿认识数字2.

4. 告诉幼儿2像小鸭水上漂,带领幼儿再次认识2.

5. 通过小小售货员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2的认识。让幼儿当小售货员,从各种水果中分别取出2个水果,卖给小朋友。对于分对的幼儿给予表扬,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6. 老师出示许多数字,让幼儿在众多数字中正确的寻找2.

7. 和幼儿一起送小鸭子回家,结束上课状态。

家园互动

妈妈可以协助老师带领幼儿认识2个以上的东西。

活动延伸

幼儿能子家长的指导下,准确的找出数字2.。并能点数数字2.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认识吨教案优秀7篇

数字11的认识小班教案优质8篇

幼儿园认识7的教案最新5篇

认识圆的和方的教案8篇

幼儿数学认识7的教案8篇

认识树教案科学教案8篇

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6篇

数字11的认识小班教案7篇

认识数字1到10的教案8篇

大班认识时钟教案优秀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384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